
广州地铁18号线横沥站作为连接广州市区与南沙新区的关键节点,随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客流增长机遇。18号线北延段(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预计2026年开通,将直接连接广州中心城区;南延段(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计划2027年开通运营,实现与珠江西岸城市的直连。而规模超越广州白云站的南沙站与深茂铁路同步完成建设后,将通过18号线与横沥站紧密联动。这些项目全面建成后,横沥站将从目前的区域通勤站点转型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东西两岸交汇的重要节点,预计客流将呈现较大增长。

然而,由于目前南沙区轨道交通网络尚未完善,横沥站与周边区域的连接主要依赖各类换乘设施,使得换乘系统的效率直接影响着乘客的出行体验与轨道交通的吸引力。随着未来线路完全运营,横沥站的日均客流量可能会有大幅提升,对现有换乘系统形成更大压力。因此,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多种交通方式协同的换乘系统,不仅关乎当前乘客的出行体验,更直接影响南沙新区城市功能的提升与区域辐射力的增强。
横沥站换乘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轨道交通网络过渡期的换乘需求集中
18号线横沥站当前承担着广州市区与南沙中心城区之间的主要轨道连接功能,但由于南沙内部轨道网络尚在规划建设中,横沥站与南沙中心城区(如蕉门、金洲等关键节点)之间的轨道连接存在空白,导致大量乘客不得不在横沥站进行交通方式转换,在通勤高峰时段站外换乘区域常常出现各类拥堵情况。在相当长的一段过渡期内,直至南沙内部轨道交通网络完善之前,横沥站都将持续面临这种集中的换乘压力。
根据类似地铁站点的客流规律,通勤客流通常占日均客流的60%-70%,这部分乘客对换乘效率极为敏感。如何高效疏导这些换乘客流,实现不同交通方式间的快速衔接,成为横沥站面临的首要问题。
现有换乘体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横沥站当前的换乘体系缺乏系统规划,各类接驳设施存在明显的空间隔离和功能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交接驳效率低下:横沥站现有公交始发线路4条,停靠线路11条,公交线路数量虽多,但部分公交班次间隔时间过长,候车时间难以预测,降低了服务可靠性;同时部分线路非直线系数高,影响了直达性与速度。另外,站台硬件设施的短板进一步制约了效率,缺乏专用港湾式车站导致公交车在与社会车流的交织中,车辆周转率降低,形成“进站难、离站慢”的恶性循环。
停车换乘不便:目前的停车场与站厅相距较远,乘客从停车场步行至站点需耗费7-8分钟,远超常规接受范围。同时,停车空间容量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换乘需求。
网约车接驳空间缺失:横沥站几乎没有为网约车设置专门的接驳空间,导致网约车司机不得不利用道路车行道临时停靠等候。高峰期经常出现网约车多排停放的情况,不仅阻碍交通,也使乘客上下车存在安全隐患。
非机动车停车问题:非机动车停车区域空间有限,现有的零散停车空间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大量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不得不占用人行通道空间,不仅妨碍行人通行,也造成了站前秩序的混乱。
区域发展带来的未来挑战
横沥岛正处于大规模开发阶段,许多临时交通设施随着项目推进可能被调整或取消,将进一步加剧换乘配套资源的紧张状况。参考深圳地铁的经验,新线路开通后接驳的站点往往会出现客流大幅增长。如深圳20号线开通后,同期客流增幅达到42.5%。同样,随着南中珠城际铁路等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横沥站未来将承担更多跨区域客流交换功能。因此,提前谋划并构建高效的换乘系统,是应对未来发展的战略考量。
城市轨道换乘案例借鉴
公交接驳体系优化经验

图2 济南市公交车接驳区现场图
济南市通过系统性优化公交接驳体系,显著提升了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融合效率。具体措施包括:调整和新增公交线路,重点加密地铁沿线及换乘站点的公交线路,提高接驳覆盖率;从规划设计层面统筹考虑地铁沿线公交站点设置,最大限度缩短市民换乘的步行距离;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时监控公交接驳地铁的运行情况,确保时间接驳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物理空间设计上,济南市遵循严格的设置标准:公交站点距离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不大于50m,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100m;公交首末站距离站点出入口不应大于150m。在停靠站设计上,单个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停车位不宜大于3个;当线路大于8条时,采用拆分站台、深港湾式站台等方式浙商证券证交所,且站台总数不宜大于3个,站台间距不宜大于50m。
上海市的公交首末站配置标准更为详细,规定0.7万人~3万人的居住小区宜设置公交首末站,3万人以上的居住区应设置公交首末站。这一标准可为横沥站周边区域开发规划提供参考,确保公交服务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匹配。
P+R停车场建设与运营模式
西安市为缓解城市通勤压力,创新性地在地铁站点周边闲置空地上建设了一批“P+R”停车场,实现了私家车与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这些停车场均配备了先进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大幅提高了停车效率。
在空间布局上,西安市按照小汽车停车场距离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不宜大于步行5分钟换乘时长的标准,确保换乘的便捷性。在交通组织方面,停车场车行出入口设置充分考虑交通流线,距离交叉路口转角缘石曲线端点不小于100m,并采用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方式,有效减少对主干道交通的干扰。

图3 西安市P+R停车场现场图
另外,西安市P+R停车场的容量设计通常遵循需求预测原则,根据站点客流规模配置相应停车位。例如,对于日均客流约5万人次的中等规模站点,配套P+R停车场通常设置300-500个停车位,停车位与日均客流之比约为1:100。这种比例关系可作为横沥站停车场规模确定的参考。
网约车接驳空间优化
北京市和厦门市在网约车接驳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北京市针对德茂地铁站的接驳问题,通过增设临时落客区,设立了出租车、网约车即停即走落客区,有效缓解了早晚高峰期间网约车临停等待导致的站点周边拥堵问题。厦门市则创新上线了国内首个地铁站点“轨道+网约车”接驳换乘微循环服务,有效解决了乘客前往公交服务不便片区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图4 北京市网约车接驳区现场图
两地的实践表明,合理的网约车接驳空间设计应遵循“临近站点”和“即停即走”两大原则。厦门市的经验数据显示,每个网约车停车位每小时可服务约10-12车次,对于高峰小时客流超过1万人次的站点,需设置8-10个网约车专用车位才能满足需求。
表1:网约车接驳空间设计标准对比

非机动车换乘系统建设
上海市通过建设轨交站点“B+R”(Bike and Ride)停车设施,有效解决了非机动车用户换乘轨道交通的停车难题。上海市将站点周边场地改造为专门的非机动车停车场,使“非机动车+地铁”成为中短距离出行的高效低碳模式。

图5 上海市“B+R”停车设施现场图
北京市在《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设置规范》中提出了明确要求:交通枢纽、轨道交通车站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宜结合出入口分别设置,接驳距离宜小于等于100米。
在容量规划方面,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规模应根据站点客流规模合理确定。数据显示,通常轨道交通站点约有5%-8%的乘客使用非机动车接驳,对于日均客流5万人次的站点,非机动车停车位需求约为2500-4000个。单个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占地面积宜取每辆车1平方米至1.6平方米,长度宜为2米。空间不足时,应设置斜向排列或立体式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
对横沥站构建轨道
换乘系统的启示
公交接驳系统优化
针对横沥站公交接驳存在的问题,可借鉴济南市的经验,从线网优化、站点布局和智能调度三方面入手。在线网优化上,应根据横沥站客流特征和主要出行方向,增开至蕉门、金洲等关键节点的直达快线和高频常规线路。
在公交场站规模规划上,首先针对城市轨道站点,可按照站点日均客流每万人配置约5台公交车标准车辆计算,其次,需结合横沥站周边规划居住人口数量配置公交首末站,并结合后续需求增长情况实时调整。在站点布局上,应按照“公交站点距离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不宜大于50m”的标准,重新调整公交站位置,确保换乘的便捷性。同时,建设港湾式公交站,根据线路数量合理设计站台规模。当公交线路大于8条时,宜采用拆分站台、深港湾式站台等方式,且站台总数不宜大于3个,站台间距不宜大于50m。
机动车停车换乘系统完善
针对横沥站停车换乘不便的问题,可参考西安市的P+R停车场建设经验,尽量在站点步行5分钟范围内规划建设新的停车换乘设施。停车场容量应基于横沥站客流预测合理确定。
针对轨道交通站点,城市中心区P+R停车场容量可按照站点日均客流的1%-1.5%规划,对于横沥站,考虑机动车换乘比例较高,可适当加大规划规模,按站点日均客流的2%-2.5%规划。
网约车接驳空间规划
针对横沥站网约车停靠混乱的问题,可借鉴北京德茂地铁站的经验,在站点周边合理设置网约车临时落客区,严格执行“临时接送车上落客区距离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不宜大于80m”的标准。落客区应采用港湾式设计,设置3-5个停车位,确保网约车能够即停即走。
同时,可参考厦门市的“轨道+网约车”接驳换乘微循环服务经验,在横沥站设立网约车专用候客区,通过电子围栏技术和智能调度系统,实现网约车与乘客的快速匹配。为避免候客车辆堆积,可设置分级候客区:近端落客区用于即停即走,远端设置少量候客车位,通过技术手段调度车辆有序进入落客区。
非机动车换乘系统建设
针对横沥站非机动车停车空间不足的问题,可借鉴北京市的规范要求,在站点出入口100米范围内规划建设专用非机动车停车场。停车场容量应充分考虑南沙地区非机动车使用普遍的特点,按照站点日均客流的5%-8%规划停车位。
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应遵循“小规模、高密度、分组间隔设置”的原则,每个非机动车停车设施长度不宜大于20米。设施应设置在平缓的地面,最大坡度不宜大于4%,还应与人行系统连接,接近非机动车道。为确保行人通行空间,设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后的人行道剩余宽度应满足规定,其中轨道交通出入口周边50米范围内人行道宽度不低于3米。
结语
横沥站作为南沙新区重要的轨道交通节点,构建以轨道出行为核心的换乘系统,不仅是解决当前交通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引导城市低碳发展、提升居民出行品质的战略选择。通过系统整合P+R停车场、网约车接驳、公交优化和B+R系统等多种换乘方式,构建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换乘系统,可大幅提升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和吸引力。
来源:南沙新区规划院
热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